讀《關于第二次考試:現在與過去》 楊連山
年月日,易大壯至一處淘了數十本散文合訂本。歸至家,用抹布小心翼翼地拂去封面上的灰塵,原先灰頭土臉的散文合訂本,立馬變得清清爽爽了。憐愛地翻看著書頁,津津有味地瀏覽著。忽然一行醒目的標題映入了眼簾:《關于第二次考試:現在與過去》,署名是何為。呵呀,啊,何為呀,一個令人仰慕的老作家啊。久違了,我還是四十二年前在高考考場的語文試卷上結識您的。今天我又在1980年第五期散文上與您重逢,您說這不是緣分么!
睜大了雙眸掃描著您的巧言妙語,我的思緒卻早已經穿越時間的隧道,飛回到四十二年前——1979年7月7日的語文考場上。那一天夏日的暴雨初歇,雖然有陽光,卻氣溫不高,還稍有雨后涼爽的感覺,特別適宜考試。面對著高考,內心里懵懂之中還夾雜有些許的興奮和緊張,都被這涼爽宜人的天氣撫慰了。坐在肅穆寂靜的考場上,雖然身處在這籠罩了肅穆寂靜氣氛之中,很奇怪,我竟然沒有一點點的緊張。內心里顯得很寧靜,寧靜之中呢,有著一絲自信和期盼。監考的老師把試卷輕輕地放在桌子上,我按照考前語文老師的叮囑和要求,先把試卷翻過來覆過去地看看,看一下是否有破損或者模糊之處。當我看到第六大題作文,是把何為的散文《第二次考試》改寫成記敘文陳伊玲的故事時,心里有一種似曾相識的熟悉感。哦,高考前縣里舉行的模擬考試曾出現過這篇文章,不過不是改寫,而是語段閱讀練習。模擬考試后呢,語文老師也沒有輔導如何改寫,故見到作文要求時,心里一片茫然,感覺無從著手。在輕微的興奮之中做著題,前面的基礎知識和語段閱讀做完后,本能地抓緊時間寫作文。又仔細讀了作文要求,然后坐在那里讀原文。一讀一頭霧水,再讀還是糊里糊涂,三讀心里頗感為難,怎么改寫呀。不會改寫也得寫呀。這是高考啊。作文的分數占的比例那么大呢,直接決定著語文成績的好壞。于是在糊里糊涂之中,也不知道咋著對胡了一篇。作文寫完,考試結束時間也到了,交卷了事。等到高考成績公布,我的語文考了50.5分,還沒有理科班的學生考的好呢。自此之后,高考作文的情景在我的腦海里刻下了終生難以磨滅的印痕。
時間過去了四十二年,當年為改寫此文抓耳撓腮的窘狀,一直在腦海里盤旋縈繞,什么時候,機緣湊巧,再改寫一次,以實現四十二年來的愿望,于是端坐在電腦前,噼噼啪啪地打了一篇陳伊玲的故事,算是對自己四十二年來的心愿,做了一個滿足。也算是對自己當年沒有改寫好高考作文,留下人生遺憾的一個補償和交待。
然后,興猶未盡,翻開桌子上的散文雜志,瀏覽著何為先生追憶當年得知高考選用《第二次考試》后的心情及感受,并且回顧了此文的坎坷命運和當年的爭論。1979年7月7日中文,高考語文考試一結束,就有人告訴何為先生:一九七九年全國高校統考語文試題中的作文題目,是把第二場考試改寫成陳伊玲的故事。作者聽到這個消息時的心情是“感到不勝驚訝”。數天以后,經歷了幾位省里參加評卷教師來訪;有關部門約何為先生與五百多名語文評卷老師見見面,并且送給何為先生一份完整的空白語文試卷作為紀念;評卷結束后,又轉來幾份得分最高的作文試卷,讓何為先生看看考生們的成績后,何為先生覺得所有這些都是同自己不能分開的。
然后作者談了寫作《第二次考試》一文的經過,1956年在飯桌上,偶然聽家庭里一個成員提到,盛夏強臺風襲擊上海后,合唱團的學員班公開招考聲樂學生,其中一個二十歲的女青年成績出眾,不料因為救災,通宵未眠倒嗓后,影響了她第二天復試的成績。作者最初聽到的這個故事就是這么簡單,在經過一番思考后,結合自己生活經歷的體驗,作者家庭的一個成員也參加過兩次要求很高的聲樂考試。所以對一些人物和場景是歷歷如在眼前。一個作家從得到生活的素材,到經過一番發酵,釀造成醇厚的美酒一般的作品,是有一個形象創造過程的。就如一個母親十月懷胎,才能生下一個鮮活的小生命一樣,有一個漫長的孕育過程。
孫犁先生在《賈平凹散文集序》一文中說:“文藝之途正如人生之途,過早的金榜、駿馬、高官、高樓,過多的花紅熱鬧,鼓噪喧騰,并不一定是好事。人之一生,或是作家一生,要能經受得清苦和寂寞,經受得污蔑和凌辱。要之,在這條道路上,冷也能安得,熱也能處得,風里也來得,雨里也去得?!蹦敲?/span>一篇文章,一本書像人有命運一樣,也有其命運。有的書一出生就一帆風順,有的書卻坎坷多舛,有的書歷經磨難,有的書一路綠燈。何為先生的《第二次考試》發表于1956年12月26日人民日報第八版副刊上。1958年選入中學語文課本后,教育界一度引起激烈的爭論:一種意見認為選入語文課本是可取的;另一種意見認為它歪曲了現實,污蔑了黨的政策,否定了集體力量,夸大了個人作用。更有甚者有人用統計數字的簡單化辦法,根據所寫人物的字數斷然宣稱,蘇林是主要人物,扣上鼓吹資產階級專家治校和企圖在高校取消黨的領導兩頂大帽子。大詩人杜甫感觸很深的太息,文章憎命達。真的是這樣,文章是很憎命的。作者寫文章總要有所寄托,有所言志,有所抒情。文章總要有些鋒芒的,四平八穩白開水一般的文章不如不寫。但是,一有鋒芒就容易招致嫉恨和猜度。一些人偏偏就喜歡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在猜疑別人時想象力特別豐富。平平常常的一句話,偏偏就能聯想到很多條罪狀,于是無限上綱上線,非置人于死地才罷。在這方面,何為先生因了一篇不足二千字的《第二次考試》一文引發的爭論,感受是很深的。
何為先生在《關于第二次考試:現在與過去》一文中說:“一個人的一生必須經歷多少次各種各樣的考試?!薄斑@第二次考試是一次智慧與精神力量的考試,是一次對生活和事業態度的考試,也是一次正確處理紅與傳關系的嚴格考試”。是的呀,一個人的一生是要參加很多考試的,不僅考知識,更重要的是考一個人的品德,一個人必須在考場上交出合格的完美的答卷。有的人在一次二次考試中成績很好,但是在后來的考試中遭遇了滑鐵盧;有的人在知識考試時成績優異,在品德考試時卻交了白卷;有的人在所有的考試中,自始至終都答出了令人羨艷的百分卷。
四十二年了,人生又有幾個四十二年,恍惚之間,彈指一揮間半生過去了。而在這半生之中,又一直糾結在對一篇文章的改寫之中。不要說一場能夠改變人生方向和軌跡的高考了,就是一篇文章對一個人的一生也會產生多么大的精神津潤和心靈震撼。 二零二一年三月十七日于十四中政教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