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沒有上孔網社區了。今天一點進來,看到關于納蘭先生離世的消息,并有其離世前對她所藏書的安排??吹贸鰜?,盡管先生因浸融書香日久,對生老病死直是看得淡了些,但對于書歸何處,并非沒有為難之處。想讓書散于同道者之手?但 又說哪有讀書人讓自己與書分開的道理;讓書與其一起魂歸他界?但又慨嘆書未盡其用;讓書傳之于子孫萬世?關鍵是后代中得有讀書人愛書人惜書人啊....
納蘭先生對于書歸何處的矛盾,幾乎是中國傳統讀書人共有的難為情之處。有典籍記載--懶得去找出處了:一讀書人臨終前讓子孫發毒咒:若將家藏之書變賣或流散,將不得好死,將逐出族門。但一代人能做到,二代、三代以及更后來者呢?別說是書,就是價值連城的古玩字畫,最后不多散失于江湖,花落于別家嗎?
所以,竊以為,如果藏書上了一定規模,又來得及安排,可在合適處擇建一小書院,使之半公共性,半私人性。半公共性,即對愛書人開放,離世之前,干脆捐了。半私人性,身前自己管理,身后后代管理。如此,既滿足了書本身的公共性質,又讓自己多年藏書的努力在最后不致于有與己無關的痛楚。
當然,能否做到如此,又有賴于需要一定條件。就不說了。
以此紀念納蘭女史!